帕金森病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杀手”之一,根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预测,到2030年我国可能将有500万左右的帕金森病患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为以往治疗手段有限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日,昆明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任杰主任医师团队,成功运用“机器人辅助+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核磁”联合技术,为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实施脑深部电极置入术(DBS)。该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医院在神经调控领域的技术引领力,也标志着帕金森病外科治疗迈入精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病例回顾
家住云南楚雄的张阿姨患有帕金森病多年。起初,她的右边上下肢不受大脑控制,总是出现肢体不自觉抖动的症状。之后,她的左侧肢体也开始出现震颤,近半年来症状加剧,并伴有双下肢无力、头晕等表现。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剂峰异动明显,生活难以自理,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她来到昆明三博脑科医院就诊。
展开剩余74%经系统评估,张阿姨符合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的手术指征。但她已69岁高龄,长期受疾病困扰,身体机能较差。如何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同时,提升手术精准度、改善患者体验,成为医疗团队重点考虑的问题。
功能神经外科联合神经内科、手术室、麻醉科、护理部、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制定详细手术预案,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决定采用“机器人引导+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核磁”三位一体的手术方案。手术在术中核磁复合手术室中顺利完成。
任杰主任医师介绍:“手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术中核磁手术室的保驾护航。相比传统脑起搏器植入方式,该集成化手术室实现了三大技术的协同应用:一是机器人辅助提高手术精度;二是术中电生理监测保障靶点定位准确并提升患者舒适度;三是术中核磁实时验证电极位置,动态评估刺激效果,确保治疗精准有效。此外,手术在全麻无框架条件下进行,患者无需佩戴立体头架,仅需微创骨钉固定,痛苦小、恐惧轻,术后恢复更快,整体体验显著提升。”
科技组合拳,开启精准治疗新纪元
1、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帕金森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微创脑起博器电刺激,以其安全、微创、可调控等优势受到重视,我国每年约5000名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因DBS手术受益,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的方法。
已有大量临床医学证据显示,DBS除了可以显著改善药物效果不佳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症状,亦可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减少药物相关副作用,晚期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对早期帕金森患者的疼痛疗效较好,对经药物治疗不能很好的改善症状者或出现药物并发症的中晚期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2、三强辅助”实现全麻DBS精准植入,降低手术风险
DBS手术是一种基于立体定向技术的神经外科手术。昆明三博脑科医院自建院以来持续开展该类手术,并于2020年引进手术机器人系统,进一步提升手术水平。
与传统局麻框架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DBS技术无需安装头架,免除患者安装头架的痛苦,简化了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全麻手术更便于术中管理,提高了安全性,也避免了患者在术中进行清醒测试,充分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真正实现睡一觉手术就结束了。
精准植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核磁手术室的引入,实现了靶点自动计算、路径规划和实时验证,显著提高了定位精度。电生理监测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为精准植入提供了多重保障,使手术更安全、效果更可靠。
另外,准确植入是手术成功的核心,毫厘的误差都将影响到手术效果。随着术中核磁手术室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受益。如果说一般手术室的核心是“疗”,那么术中核磁手术室的灵魂则是“诊”。有了术中核磁手术室的加持,再加上电生理和机器人的辅助,将人工进行靶点定位(靶点为脑起搏器植入位置)转化为机器人自动定位,DBS植入后通过术中核磁动态验证靶点功能,保障刺激效应准确有效,几重保障,定位更加精准。
发布于:云南省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